正文

一 枫坪

履道 作者:胡中华


一 枫坪

2015年,中央脱贫攻坚动员令下达后,双山县被市委确定为2018年底脱贫攻坚摘帽县。县委工作会按“十三五”规划精神,确定把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精准扶贫”工作方面来。改变以往走马灯式的包扶办法,给各村派第一书记,常年驻村包扶,不脱贫,不撤兵。

仲春时节,山城到处是一片花的海洋,县人民广场,红旗飘飘,人声沸腾,双山县脱贫攻坚工作队驻村入户出征仪式在这里举行。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全部出席了出征仪式,会议由县委副书记唐志刚主持,县委书记李益民致辞,县政府县长张树正宣布出征令。随着一声“双山县脱贫攻坚工作队驻村入户出征队伍出发”的指令,10支工作团的专车在《水滴石穿》的乐曲声中缓缓启动,离开了山城……王弘义、武春华细细品味着《水滴石穿》的歌词:

一张蓝图 咱们坚持绘到底

久久为功

弱鸟先飞 咱们一刻不停息

淅淅沥沥的春雨

正滋润着希望的田野

扶贫攻坚的路上

有你我同舟共济的足迹

中华复兴

黎明曙光 喷薄东方天际

风雷激荡

彻底冲破 那贫困的藩篱

浩浩荡荡的春风

正吹遍了神州的大地

中国梦圆的路上

有你我 携手奋进的足迹……

运送包扶工作队的专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进。王弘义感到一种责任感阵阵袭上心头。他暗暗下定决心:扎下根,脱层皮,一定要为群众干些实事,努力改变枫坪村的贫困面貌。一个多小时后,专车开进了两河镇政府的院子,镇党委、镇政府举行了简单较隆重的欢迎仪式。镇书记刘兴民致欢迎词:欢迎包扶工作队来两河镇扶贫,希望包扶队员坚定信心,努力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确保2018年底全部脱贫。

镇长李正华作了简短的介绍:两河镇共有8个行政村,有3个村与邻县接壤,婺水穿境而过,山大沟深,条件艰苦。希望包扶工作队员扎根山区,与群众共同奋斗,彻底改变两河的贫困面貌,力争按期脱贫。吃过午饭,分管领导带着工作队员到各村报到。

王弘义、武春华被分配在枫坪村。副镇长张厚诚是工作队长,队员还有镇农技站干部齐明生、包扶企业干部孙阳。午饭后,张厚诚开着自己的本田雅阁,拉着王弘义等驶向枫坪村。

枫坪村位于三县交界处,比邻洛川、西河两县,距离两河镇8公里。传说明清时期时,上河赵家、下河李家为土地发生纠纷,一直不和,后来,两姓子女联姻,共同在河边栽植了一株枫树,这里就得名枫树坪。原来枫坪、双河、杨垣是3个村,2014年合并为一个村,定名为枫坪村。小车在蜿蜒崎岖的山间水泥路上奔驰,20分钟后,张厚诚就把本田雅阁缓缓地停在了枫坪村部的院子里。

枫坪村的干部们听到车响,都来到了院子里。村支书赵守道、村主任李虎生上前与张厚诚握手打招呼。张厚诚向下车的王弘义、武春华、孙阳介绍说:“这是支书赵守道、村主任李虎生。”王弘义、武春华、孙阳上前一步和赵守道、李虎生握手说:“赵支书好!”“李主任好!”

张厚诚接着介绍说:“这是副支书李惠芬、副主任宋志红、监委会主任陈玉文。”王弘义、武春华、孙阳和李惠芬、宋志红、陈玉文一一握手问好。

张厚诚指着王弘义说:“这是A局办公室王弘义主任,大学生,西农大毕业的,任驻村第一书记。”王弘义对赵守道几个村干部点点头、搓着手掌说:“我叫王弘义,是A局派来枫坪村的包扶干部,自己农村工作经验短缺,请各位多多指点。这要打扰大家几年,还请多多关照。”

赵守道看着这个30多岁小伙子的憨厚笑脸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客气,有啥就说,不到之处还请多多谅解。”

李虎生也打量着这个身穿藏青色西服的小伙子说:“我们农村人说话不讲方式,一锯两把瓢,直来直去,你们知识分子,可别多心。”其他人也跟着说:“大家一起工作,都不会多心的。”

张厚诚又指着齐明生说:“这大家都熟悉,我就不介绍了。”又指着武春华和孙阳说:“这是A局业务股武春华股长,大学生,学林业的,也是扶贫组成员。这是包扶你们村的远翔公司办公室主任孙阳。”赵守道指着会议室说:“欢迎欢迎,走,到会议室坐。”大家谦让着走进了会议室。

13个村民小组的组长都在会议室里坐着,赵守道一一介绍了各组的地址、户数、人口情况和组长姓名,张厚诚又向各组干部介绍了帮扶干部。李虎生介绍了村组的基本情况和扶贫现状,王弘义就帮扶的目的、意义、任务,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力争按期脱贫摘帽,整体迈进小康社会。接着,各村民组长也介绍了各组情况,大家座谈到傍晚时分才散会。

县委、县政府对包扶工作作出了许多规定,对工作队员提出了许多要求,县扶贫局成立了指挥部,实行定位打卡信息化管理。各村委会也作了充分的准备,请专职炊事员办起了集体灶,给每个驻村干部安排了宿办合一的房间。村部坐北向南,20多间房屋,全是砖混结构。正房6间两层,一层3间会议室,3间综合办公室;二楼6间,支书、村主任、副支书、副村主任、监事会主任、文书各占1间办公室;西边是6间,1间灶房,2间餐厅,3间是支部活动室;东边6间,是宿办合一的单间;大门西边两间是村卫生室,东边两间是商店。扶贫工作队5个人就安排在东边靠北的办公室里。散了会,陈有才把工作队员王弘义、武春华、张厚诚、齐明生、孙阳紧挨综合办公室,依次安排住在东边的几间屋里,被褥,村委会提前都准备好了,李惠芬也铺好了床单,几个村干部帮忙搬东西,也就是学习材料和书籍、洗漱用品,一趟也就搬完了。

王弘义没带洗漱用品,放好书籍和手提电脑,到村部门口商店买生活用品。走进商店,他看见一个五官端正身穿一身白灰色西服的20多岁小伙子坐在轮椅上摆放商品,一个30多岁上身穿着红色羽绒服,下身穿着黑筒裤,显得很利亮的年轻妇女忙着搬东西。王弘义打量着这两个人,从年龄上看似乎像叔嫂关系,从协调程度和亲密程度看又好像是夫妻。王弘义不解地问:“哪位是店主?我买洗漱用品。”

年轻小伙子移动轮椅转过身笑着问:“牙刷有1元的、3元的,香皂有3元、6元的,牙膏也有几个牌子,你要哪一种?”

王弘义指了指中华牙膏说:“牙膏要中华牌的,牙刷要3元的,香皂要6元的,毛巾要纯棉的两条,脸盆要塑胶的两个。”王弘义说一样,年轻妇女拿一样。

年轻小伙子笑着问:“还要啥?”

“就这些吧。多少钱?”王弘义边问边掏出钱。

“毛巾2条10元、牙刷3元、香皂6元,牙膏4元,两个盆20元,一共43元”。小伙子报出了价格。王弘义从小伙子敏锐的眼神和机智、灵活的语言、行动中感到小伙子很聪明,看到轮椅中艰难移动的样子,徒生恻隐之心,边付钱边问:“小伙子你叫啥名字?多大了?”

“我叫李三元,今年26岁。”李三元笑着回答。

王弘义看着李三元的腿问:“腿是咋残废的?”

“他腿是那年在煤矿打工残的。”年轻妇女笑着回答。

“你是?”王弘义不懈地问。

“我叫宋连花,是他表嫂子,2组王家坡的,三元行动不方便,没事了我来商店给他帮帮忙。”宋连花笑着解释。王弘义会意地点点头,“哦”了一声,出门回了村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