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走访

履道 作者:胡中华


三 走访

深山的清晨,依然渗透着早春的丝丝凉气。王弘义起床洗漱后,悠闲地在村部外枫坪河畔的水泥路上散步。20多户村民,凌乱地散落在枫河两岸的山坡边,砖混结构的小楼中,夹杂着破旧的瓦房,古朴中凸显着浓浓的现代文明气息。门前的桃花、杏花、迎春花交相辉映,嫩柳轻拂,一片生机勃勃。王弘义感到异常清新。走回村部门口,见一个小伙子开着三轮车,把一个老奶奶拉到卫生所门口。村医李欣怡帮忙扶进了卫生所。王弘义不明白病重为啥不到县城住院,为啥清晨拉到卫生所治疗。这时,李惠芬开车进了院子,王弘义不解地问:“李支书,那奶奶好像病很重,咋不到城里大医院住院?”

李惠芬解释说:“小伙子叫杨祯兴,杨垣人,母子两个过日子。他去年大学才毕业,还没来得及找工作,母亲就有病住了院。检查诊断为肝癌晚期。杨祯兴陪母亲住了6个月的院,医生劝他安排后事,他又不忍心看母亲痛得难受,只有天天拉到村卫生室打止痛针、补充能量。早晨放到诊所有医生看着,他还可以跑运输挣点钱。”王弘义“哦”了一声,对小伙子的遭遇很同情。

没过一会儿,李欣怡母亲吴梦丽走进了卫生所,她把李欣怡从卫生所叫到村部门口,恶狠狠地说:“杨祯兴把他妈往你这一扔就完事了?你是他啥人呐?”

李欣怡低声回答:“我是医生,照顾病人是应该的,你少管。”说罢,扭身回了卫生所。吴梦丽“哼”了一声,余怒未消地回了家。

李欣怡刚回到诊室,“滴滴”一声,杨祯兴发来了短信“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李欣怡明白杨祯兴的心情,即回了“泪盈襟,礼月求天,愿君知我心”。一会儿,又来了“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李欣怡怕杨祯兴不安心开车,即回道“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好好开车!”杨祯兴也意识到不能分心,即回了一个笑脸。

他们两个的感情是建立在对文学共同爱好的基础上。上学时,杨祯兴因为偏科,理科拉了分,没能考取好学校。相处日久天长,感情相当牢固。

吃过早饭,王弘义要求到各组熟悉情况,县委通知村干部轮训,赵守道、李虎生到县党校参加基层干部学习,让副主任宋志红、监委会主任陈玉文检查地膜洋芋播种情况,让副支书李惠芬陪同几个包扶队员到各组调研。张厚诚、齐明生是本镇干部,情况熟,多数时间就是王弘义、武春华和孙阳几个人到各组熟悉情况。

枫坪村有13个村民小组。枫河流入丹江,沟口吴家滩是一组,与洛川县阳平镇、西河县凤阳镇比邻。王弘义、武春华在副支书李惠芬带领下走进了这个20多户的小村庄。凌乱的新旧建筑,明显看出了贫富的差距。组长吴自启介绍说:“吴家滩全组26户,106口人,有贫困户6户。”王弘义“哦”了一声说:“吴组长带我们到贫困户家中看看。”吴自启边答应,边带领王弘义一行走进了吴自立的家。

王弘义、武春华几个人屋里屋外转着看,3间土木建筑的瓦房,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墙是用泥糊的,屋里也没上白灰,更显得异常破旧。东屋一隔为二,北屋靠南墙放着一张老式板床,床前放着一对旧木柜,一个装粮食的缸,这是吴自立两口睡的地方;南屋靠北墙放着一张老式板床,床前放着一担旧箱子,这是吴自立母亲的房;西屋一分为二,北屋靠南墙搭着一个板子床,北窗下放着一张旧三斗桌,这是吴自立儿子睡的屋;南屋靠北墙搭着一张板子床,南窗下放着一张简易大桌,这是吴自立女儿睡的房;中间屋里放着一台24吋的彩电,一个小桌和几条小板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王弘义里外看了后,心情沉重地问:“家里几口人生活?”

吴自立摸摸头说:“家里就是老娘、老婆、儿子、女子5个人过日子。”

“家里主要收入是啥?”武春华边看房里家具边问。

“有啥收入,老娘年纪大了,婆娘经常有病,两个娃上学,就我一个人种庄稼。穿的用的,就靠采一点茶叶卖几个钱。”吴自立指着家里的破旧家具介绍。

“其他还有啥收入?”王弘义看着吴自立问。

“有时候也打打工,农村也没啥活干,多数时间都在家里混。”吴自立淡淡地回答。

王弘义“哦”了一声,边出门,边对身边的武春华、孙阳说:“这家确实太穷了,家里家具加起来也不值2000元。”

“农村现在吃的问题不大,不少农户经济还是比较困难。”武春华边走边和王弘义交流。

“城乡差别还是太大了。”孙阳摇着头说。几个人绕过几家来到吴毅家中,他们到家里看看,也没有见到像样的家具,三间屋特别脏,地下也没扫。王弘义问:“家里几个人过日子?”

“几个人?就我一个人。一个人吃饱了,全家都不饿。”吴毅拢着手回答。

“今年多大岁数了?”武春华看着吴毅问。

“老了,都50多了。”吴毅看着墙回答。

“脱贫攻坚,你有啥打算?”王弘义看着吴毅问。

“屁的打算,朝阳坡,晒暖和,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两晌。混日子嘛!”吴毅皮笑肉不笑地回答。

“国家扶持,你也要努力,只有好好干,才能脱贫。”孙阳鼓励吴毅说。

“哦,好好干吗?也没有啥好干的。”吴毅用脚踢着一个土疙瘩回答。

出了吴毅家,来到李三杰家,两间破瓦房屋檐一个角都塌了,王弘义见他智力不好,话都说不清,见人仰着脸笑。进屋看了一下,转身问李惠芬:“他能自立生活?”

“粗茶淡饭自己能做。老人过世后,就这样将就地过。基本全靠政府照顾。”李惠芬看着李三杰介绍说。

“像这种情况咋都扶不起来。”孙阳边走边对李惠芬说。出门拐个弯子,来到了吴世春家。

李惠芬介绍说:“吴世春老两口过日子,原先招的女婿,两个脾气都犟,过不到一块去,女婿带着女子走了。”几个进了吴世春家,王弘义问:“老人家,今年多大岁数了?”

吴世春捏着三个指头大声回答:“70了,老婆子也68了。”

“这屋是啥时候盖的?”武春华看着屋里旧家具问。

“还是1964年盖的,1986年翻修过一次。”吴世春看着房顶回答。

王弘义看屋里打扫得很干净,墙壁很旧,但都是用石灰糊过的,没有新家具,但实用的家具很齐全,两个老人身上穿得也还整齐、干净,是个过日子的人家。

“吃的有啥问题啵?”王弘义看了屋里的情况问。

“吃的穿的问题不大耶。”吴世春笑着回答。

“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武春华边出门边叮嘱。

“身体好倒是,有医保,还不是经常喝药。”吴世春边送几个干部出门边回答。

“保重身体,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也不要太累了。”王弘义也回过头安慰吴世春。

“不用你们操心,我们会注意的。”吴世春站在廊檐边看着王弘义一行人说。

出了吴世春家,李惠芬又带着他们来到了吴卫东家。3间破瓦房,也是20世纪60年代盖的,屋檐有一边没一块,家里除了一个18吋的电视,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王弘义到每间屋看看后,问吴卫东:“家里几个人过日子?”

“家里5个人,一个老娘,我两口子和两个上学的娃。”吴卫东看着王弘义回答。

“一年的主要收入是啥?”武春华看着吴卫东问。

“也没啥收入,茶叶每年能收入四五千元,另外就是种点庄稼,打打零工。”吴卫东漫不经心地回答。

“要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不然,脱贫也有困难。”王弘义看着吴卫东劝说。

“干啥?我们又不会技术,能干啥?”吴卫东无奈地说。

“要学一门技术,才有稳定收入。”孙阳建议说。

“就是要学一门技术,靠笨力挣不下钱。”吴卫东边把几个干部送出门,边挠着头回答。

李惠芬边走边介绍这几家的困难,来到3间两层小楼前停住了脚步。王弘义问:“还有一户在哪?”

“这就是吴守财家嘛。”李惠芬笑着回答。王弘义、武春华看着3间两层楼房,愣在了那里。大门虽然紧锁着,从外表看,装修得也非常漂亮。

“这还是贫困户?”武春华奇怪地问。

“家里还有小车哟。”李惠芬补充说。

王弘义不解地问吴自启:“吴组长,这是咋回事?”吴自启支支吾吾地说不出理由。

李惠芬悄悄嘀咕一句说:“李主任说他家欠的账多。”

“为啥欠账?”王弘义问吴自启。

“他家……在城里……开的有公司,贷款多。”吴自启结结巴巴地回答。王弘义“哦”了一声,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也没再多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