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心结
顺枫河向上约500米,是二组王家坡。20多户村民,梯次排列的立体画面散落在缓坡岗子上的竹林和洋槐树丛中。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居多,有几家房屋依然很破旧。组长王世祥边走边介绍:“王家坡全组28户,112人,有贫困户6户。”王世祥带领王弘义、武春华看了贫困户王世新、王文生、王沧海、王文波、王文涛家,房子都很破旧,没有一件时兴家具,看起来十分困难。王弘义一一看了粮柜,似乎吃的问题不是很大,穿的虽不高档,冷暖也没问题,床上的被褥也都是半新的。到了王世斌家,又让王弘义大吃一惊,独户小院中,3间两层半小楼显得格外气派。他不由自主地悄声问李惠芬:“这该不是村主任说的欠账多吧?”李惠芬抿住嘴摇摇头。王弘义无奈地叹息了一声……
拐过弯子,来到三组枫坪。村部门前,商店店主李三元坐在轮椅上翻看着手机,门外的石桌旁,退休工人陈远剑正在和李四海、陈玉旺、牛伯梁“挑红四”。李惠芬对牛伯梁说:“二梁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大长天的,你不找啥做做,就在这玩呐?”
“哦,我就等着你们给我扶贫,最好给我说个媳妇。”牛伯梁不冷不热地回答。
“就你这懒汉二流子样儿,老鬼跟你。看赵守义家猪圈的老母猪能看上你不?”李惠芬没好气地骂。
“李支书这话可说得不对啦,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呀?有劳有逸嘛,干部可以喝酒热闹,老百姓打打牌有啥不对?”陈远剑看着牌,旁若无人地说。王弘义联系昨晚在村部院子看到的人影,心里起了疑云。
李惠芬指着李三元说:“玩也不能整天地玩吧?你看李三元,行动不方便,还自己开商店,增加收入。你看你们干啥?”
“我们跟李三元咋比?人家长得人高马大的,漂亮,有人喜欢。二组宋连花天天来帮忙。我们没人昭示嘛。”李四海歪着脖子回答。
“你整天胡混,哪个没长眼睛,为啥昭示你?”李惠芬没好气地反问。
“不玩干啥?都富了,你们扶贫就扶那些城里有房、村里有楼、家里有小车的人呐?”陈远剑皮笑肉不笑地反驳。
李惠芬笑着说:“陈叔,陈远剑,你就会诡辩。”
“这娃,我说的是实话嘛。扶贫是好事,是党对群众的关怀,你当支书嘞,没听听群众的反映?”陈远剑看着李惠芬问。
“那些群众有啥反映?都是你猜想的吧?”李惠芬故意问。
“不是我想的,是大家看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群众都有意见,应该评得没评上,富得流油的还当贫困户。事情处理得不公平。”陈远剑边打牌边回答。
“有意见你就反映嘛,没人不让你说话呀?”李惠芬笑笑说。
“我这就是向你反映问题呀,就看你们咋办了。”陈远剑绷着脸说。
“旁人有意见,我没有意见哦。”李四海笑着说。
“我也没有意见哦,我就等着表嫂子给我找媳妇。”牛伯梁笑着附和着说。
“瞎起哄,下午都回去干活。”说罢,李惠芬带着王弘义走进了组长李玉明的家。
李玉明刚从洋芋地里回来,见王弘义几个来了,让烟让茶后,带着几个干部去看贫困户。到了李三元家,三间瓦房异常陈旧。王弘义问:“就是开商店的李三元?”
李惠芬笑笑说:“就是的,小伙子原先是一个很漂亮的娃,高中毕业生,人们很看好他,是村支部的培养对象。前年在煤矿打工,塌坏了双腿,成了残废。父母由哥哥赡养,他自己坐轮椅独立生活。在村部门口办了个商店,用手机、电脑联系生意,有时还靠母亲照顾。”
“我那天看见有个叫啥的年轻妇女给他帮忙啦?”王弘义想起才来那天见到的情景。
李惠芬接过话题介绍说:“就是刚才李四海说的,那女的叫宋连花,男的骑摩托摔死了,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她很喜欢李三元,经常到商店帮忙。”
“我看那女的还行,你们没有撮合他俩成为一对?”王弘义突发奇想地问。
李惠芬笑笑说:“咋没想过,宋连花看李三元人漂亮,聪明,有志气,也想和他促成一对,李三元也有那想法,他妈从中插一杠子,说三道四的,到现在还在那悬着。”
“他妈为啥不同意?”武春华也觉得奇怪。
“老封建嘛,她嫌宋连花是寡妇,命硬,克死了丈夫,怕又克死了他儿子。”李惠芬气愤地解释。
“封建思想害人呐,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封建残余思想还阻碍婚姻自由。”武春华插嘴说。
“还说呢,你那天看到的杨祯兴,和卫生所的李欣怡从小是同学,两个从高中就开始谈恋爱,李欣怡他爸嫌人家家里穷,就是不同意。两个人还不是悬在那。”李惠芬笑着介绍。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很顽固的,它潜伏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也许,民族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后,这种旧的意识才能慢慢消失。”王弘义深有感触地说。
走着说着,李玉明把几个干部带到了李春旺门前。李玉明介绍说:“李春旺前几年做粮食生意,开始豆类、花生米生意很好,赚了一些钱。后来他在豆子里、花生米里掺水、掺沙子,买家拉一次就不要了。掺假的豆子、花生卖不出去,许多发霉烂掉了。赔了十几万。这几年种香菇还了一些债,外边还欠三四万元的债。”王弘义等到家里看,3间旧瓦房,除了电视没有一件现代家具。这让几个扶贫干部心里很沉重。
他们又看了李四海、李益春、李玉新、李玉山家,李四海,是单身;李益春是孤老头;李玉新4口人过日子,身体经常有病,看起来家里确实困难;李玉山家5口人过日子,两个娃上学,房子也破烂不堪。他们到了李春生家,4间两层的楼房装修得非常漂亮,院子里还停着一台农用车。王弘义看着李惠芬问:“这也是贫困户?”
李惠芬笑笑说:“李春生是村主任的亲兄弟。”王弘义、武春华、孙阳点点头,“哦”了一声。
沿枫河西行600米,来到了赵家洞。因南山有一个石灰岩溶洞而得名。清乾隆年间,赵姓人从安徽潜山县迁居此地,故名赵家洞。李惠芬把王弘义、武春华带到组长赵守义家,两层3间砖混结构的楼房,虽没有装修,但收拾得却干净清爽。赵守义见王弘义、武春华到处转着看,即笑着介绍说:“王主任见笑了,我们组25户,98口人,有贫困户6户,前年我老婆得了脑梗,住院花了几万元钱,两个孩子上学,大女子今年才大学毕业,以前,我也评的是贫困户。去年来,妻子的病慢慢好些了。今年我可以退出贫困户行列了。”
王弘义笑着解释说:“赵组长多心了,嫂夫人明显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走路不方便,定为贫困户也是应该的。”
“作为党员,我还是退出来得好。免得大家有意见。”赵守义笑着说。
武春华也接着说:“嫂夫人走路还是不利索,影响参加生产劳动,评为贫困户也是应该的。”
赵守义妻子王凤丽搓着手说:“好多了,做饭、扫地,干点轻活还可以。”
李惠芬笑着说:“嫂子是勤快人,要注意锻炼,也要注意休息。”说着,赵守义带领王弘义到赵明辉、赵明礼、王玉春、赵守德、赵守仁家了解情况。这几家吃的问题不大,住房、经济都还相当困难。
而后几天,李惠芬带王弘义、武春华、孙阳到寺沟、北沟、南沟、双河、刘湾、杨沟脑、张坪、杨垣、陈庄走访,群众普遍对贫困户的确定有意见,贫困户大部分也没有目标,“两不愁、三保障”存在许多问题。王弘义、武春华深入各组和贫困户家庭一户户调查生活、生产情况,从人口、劳力、住房到家庭收入、主要产业,都做了细致的考察,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逐一做了深入的调研。王弘义感到:大部分家庭确实困难,需要帮扶,有一部分家庭确实很富裕,纯粹是关系户。如何处理,他苦苦地思索,感到很棘手。装糊涂放过去,不符合政策,自己良心何忍?今后工作咋开展?按政策办,肯定要得罪人,可能还会影响团结。他心里的这个结总无法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