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云、隐岐之旅(三)
万里晴空下,我从岛后乘坐游轮前往岛前海士町中之岛的菱浦港。
航程大约1小时,当我到达菱浦港时,立刻体验到一种敞亮感。
不过通常来讲,“あま”这个词的汉字都写作“海女”,可这里为什么是“海士”呢?
我向司机询问。他说因为附近海域潮流速度较快,女性潜水采捞海鲜很危险,所以都由男性来做。
我刚才乘游轮来时海面相当平稳,完全没有感到大海的汹涌澎湃。是不是海底情况有所不同呢?
我们到达后就在港口周围散步游览一番,随即乘出租车前往被流放此地的后鸟羽天皇居所遗址。
后鸟羽天皇退位成为上皇,但因在被流放隐岐前出家,所以准确的称谓应该是“法皇”。不过,由于他既当过天皇也当过上皇和法皇,所以也许称其为“后鸟羽院”最容易理解。
事实上隐岐人就一直这样称呼他。
乘车行驶5分钟后,只见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前立着标有“后鸟羽院居所”的石碑。据说后鸟羽院就住在隐岐岛第一古刹源福寺。
从此处向前的通道两侧是资料馆,馆内展有后鸟羽院的画像、遗书、刀剑,以及卷轴装裱的诗歌等。
其中,画像虽已褪色不太清晰,但留在遗书上的手印却硕大而粗壮。据推测,这种体格在那个时代就算相当魁梧高大了。
后鸟羽院为高仓天皇的第四皇子,生于治承四年(1180),从寿永二年(1183)到建久九年(1198)在位。
但是,由于安德天皇与平氏掠走了三神器,作为紧急补救措施,后鸟羽天皇遵照后白河法皇的诏书即位。因此,最初的两年间后鸟羽天皇与安德天皇的在位时间是相重合的。
即使在让位于土御门天皇之后,后鸟羽院仍施行院政(上皇代替天皇执政),在土御门、顺德、仲恭三代前后23年间强化上皇权力,同时对势力有所抬头的镰仓幕府也采取强硬姿态。
在承久三年(1221),上皇发布诏书讨伐当时的掌权者北条义时,并召集武士发动了“承久之乱”。
但是,朝廷军队惨败于长驱直入的幕府大军,上皇被俘并流放到隐岐岛的海士町这里。
上皇虽在此不久前出家成为法皇,但由于他长期把持院政并黜退第一皇子土御门天皇,让自己宠爱的第三皇子顺德天皇即位,其后又扶持其长子继承皇位,招致以众亲王为首的贵族极大不满。
另外,后鸟羽院不顾军力单弱鲁莽地制订倒幕计划,但结果失败了。
此后幕府势力迅速扩张。后鸟羽院在隐岐结束了其59岁的生涯,由于他过度推行独断专权和霸道政策,因此表示同情的声音极少。
虽然后世史学家对其政策也多持批判观点,但后鸟羽天皇在诗歌领域作为中世屈指可数的诗人却享有很高的评价。
据说,后鸟羽院在18岁让位于土御门天皇之后就开始专志于诗歌创作。其后还师从于藤原俊成,并深受藤原定家诗风的影响,创作水平提高很快。
他在建仁元年(1201)恢复了“和歌所”,由此开始了《新古今和歌集》的选编审定。后鸟羽上皇亲自参与了甄选和编辑。
自从来到隐岐之后,后鸟羽院创作了大量诗作,其中一首诗:
镇守隐岐岛,吾乃新统领。
惊涛骇浪风太狂,今后须稳静。
在被流放的初期,后鸟羽院似乎坚信自己还能回归皇都。以上这首诗中就隐含着乐观心态和非凡气概。
但后来,在以下这首诗中就能窥见他对难返皇都的担忧和焦虑:
春来百鸟啼,长空碧如洗。
风和日丽万象新,吾身不由己。
再后来,在以下这首诗中就透出不得不永留孤岛的无奈了:
山脚阴惨惨,田间白茫茫。
村民蹚雪拔青菜,送我裹饥肠。
在隐岐流放者可自由行动。尤其是在幕府监视较为松懈的岛前,后鸟羽院可与岛民极为自然地相见。这从其诗歌中也能窥见端倪。
实际上,岛民们在接触到平素根本无缘见面的后鸟羽院或贵族时非常激动。与此同时,他们无疑还能通过接触京城文化获得很多知识和教养。
虽然隐岐曾被称为流放者之岛,但现如今的隐岐人依然开朗并充满自豪感,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