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云、隐岐之旅(四)
我从初夏阳光映照的中之岛(海士町)出发,前往相邻的西之岛别府港。
这里从明治初期开始成为离岛航线的停靠港,如今是岛前最大海港,已成为客流和物流的中心。
到达别府港后,乘车行驶15分钟就到了由良比女神社。
这座神社自古以来作为渔业及航海的守护神,凝聚了岛内民众的信仰。而鸟居(牌坊)矗立在海中的形象非常有趣。
据传说,当由良比女渡海来到此地时将手浸入海水,墨鱼看到她的美丽姿容就咬住了她。从那以后,墨鱼每年都会为自己的失礼行为赎罪而聚集于此。事实上,每年的11月末,狭窄的港湾里满是墨鱼,一派大丰收的景象。
这即使不是“湿手粘粟米”(唾手可得),也是“湿手粘墨鱼”吧。
实际上,这是因为该港湾特别适合墨鱼产卵。而现如今港湾的环境已有所变化,不会再有昔日的墨鱼大丰收。但虽说如此,神社院内依然挂着多张照片,记录了当地人手提大墨鱼的画面。
从此地乘车向东行驶10分钟后有座小山丘,这里是后醍醐天皇曾经居住过的黑木御所遗址。
当地人将此山丘称作天皇山,在山顶有座祭祀天皇的黑木神社和一块居住地遗址的石碑。
后醍醐天皇是第96代天皇,比流放到相邻的中之岛的后鸟羽天皇晚14代,于元弘二年(1332)被流放到这座岛上。他也曾站在这座小山丘上焦急地期待回归皇都的那一天吗?
后醍醐天皇是大觉寺皇统后宇多天皇的第二皇子,于31岁时即位。在当时来讲,这是较晚的即位年龄。
而且,在大觉寺皇统内部还有个附加条件,即后醍醐天皇的在位期限只到兄长后二条天皇的遗子邦良亲王成人为止。
但是,天皇对这条规约心怀不满,对做出这项裁定的镰仓幕府愈发反感,于是他精心谋划倒幕计划。
但是,这个计划被“六波罗探题”(幕府派驻京畿机构)察觉,幕府处置了天皇的亲族日野资朝等人,却并未问罪于天皇。
此后,在邦良亲王病死的同时,逼迫天皇退位的压力也日渐增大。元弘元年(1331),后醍醐天皇的第二次倒幕计划因亲信告密而暴露,意识到自身危险的天皇举兵出征,据守笠置山。
但是,天皇被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幕府军击败并俘获,第二年被流放到这座西之岛。
又过了一年,后醍醐天皇秘密逃出隐岐,被名和长年等人迎至伯耆国的船上山并起兵倒幕。
幕府派遣足利尊氏讨伐倒幕势力,但足利尊氏反叛幕府归顺天皇。而且,在东国(关东)举兵的新田义贞攻陷镰仓(幕府所在地)剿灭了北条一族。
但是,足利尊氏在东国自行封赏部下武将,并背离了后醍醐天皇推行的新政。于是,天皇命新田义贞出兵讨伐。足利尊氏暂退九州积蓄力量,并在第二年重整旗鼓再次进攻京都。朝廷军楠木正成等在湊川(神户)阻击迎战却遭大败,后醍醐天皇无奈逃至吉野(奈良)创设了南朝。于是,后醍醐天皇的南朝与京都光明天皇的北朝相对立的日本南北朝时代从此开始。
但是,后醍醐天皇无法挽回南朝的颓势,困居于吉野山中,直至52岁时离世。
后醍醐天皇的一生可谓充满惊涛骇浪。那么,他在被流放到隐岐的一年间住在哪里,又是从哪里逃出去的呢?
关于这一点,现有“岛后国分寺遗迹附近居所之说”和“西之岛黑木御所之说”。而根据史料来看,推断为后者较为妥当。另外,从地理条件上分析,可以推断后醍醐天皇是在西之岛黑木御所附近的别府港等待时机,并在海流条件良好的四月上旬逃往本土。当时还没有现代这种发动机,想必后醍醐天皇是用双手划船渡海。因此,这个推断极具说服力。
西之岛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断崖绝壁绵延不断的海岸线。为了亲眼见到这种景观,我前往位于岛西国贺海岸的赤尾观景台。
站在这里,只见海边耸立着刀劈斧剁般的山体和饱受海蚀的岩壁。周围群集了大小岩礁,其峥嵘嶙峋的威势咄咄逼人,令我想象到地球的创成期。
我迎着海风继续沿海岸线向北走去,站在名叫“摩天崖”的断崖尖上,那种从摩天楼顶俯视的恐惧感令人腿脚颤抖发软。
据陪同的人讲,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部分岸壁沉入海底。我们所在的断崖就是火山口外轮山。听他这样讲,我就完全理解这里为何地势凶险了。
好在附近草甸上有些放牧的马和牛,能为我缓解凶险断崖带来的恐惧感。从日本海吹来阵阵微风,马儿在悠然自得地吃草,前方还卧着一群牛。
断崖与海、牛、马以及鸟儿,全都悠然自得地展现在原生态中。看到这种情景,我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卑琐且劳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