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文化

民国时候大家都怎么议论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可以说是很受关注了,但你是否知道,这份关注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

2017-10-08

单读

诗歌,作为抵制过度前卫的力量

密茨凯维奇的种种努力,不仅在于反对当时盛行文坛的伪古典主义文风,更是用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抵挡同质化诗学经验的一个参照。

2017-10-06

新京报

四大名著60条金句,直指人心

下面这25句动人的话,出自不同的故事、人物和情境。抛开这些具体,它们所指向的,又何尝不是一种融会贯通的人生意蕴?

2017-10-06

读史开眼界

梁文道:如何用书伪装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今天与你分享一篇梁文道的文章,文章整理自道长前几年在深圳图书馆所做的一次演讲,题目是《我的灵魂我的书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操练》。

2017-10-06

梁文道

中文汉字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世界语

19世纪下半叶,民族主义在欧洲遍地开花,国际和平人士越发意识到,有必要人工创造新的国际通用语,消除使用者之间的位置不平等。

2017-10-03

腾讯·大家

诺奖忽视女性?盘点那些女性得主

与得奖的男性科学家相比,因为需要面对平衡家庭与事业和来自社会的客观压力,女性科学家取得获得诺奖认可的顶尖学术成就诚属不易。

2017-10-03

知识分子

一个中年男人的学习简史

当记者,自己对这个社会都没认识清楚,又怎么能去教育别人?!因为是工作的原因,靠摄影吃饭。从此就半推半就,糊里糊涂,就成了摄影圈里的人。

2017-10-03

英伦故事汇

生活处处都有渣,古人教你看清它

各种流传的美谈,成了后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暖,于是也就自然的认为:古代的人际关系,其实十分简单。

2017-10-03

港台文学选读

遮蔽我们心灵的,永远都是看得见的事实

中国的历史学家从《史记》开始,似乎就是以追求真相、记录真相为最高境界,似乎只要真相在列,人们就会恍然大悟。殊不知,人是观念的载体,每个人都具有挥之不去的主观偏好特征。

2017-10-03

苏小和商业评论

诺奖赔率榜上为何总是那几副老面孔?

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任诺奖评委怎么严防死守,也难免走漏风声。越来越精准的赔率榜即是证明,出版社也望风而动,知道如何去“打有准备的仗”。

2017-10-03

腾讯新闻

为什么灭蒙鸟在《山海经》地位竟如此重要?

为什么说灭蒙鸟这种不为我们熟知的异兽在《山海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山海经》中的很多国家都是以灭蒙鸟作为地理位置的标准。

2017-09-30

读药

茜茜公主从上海走进了紫禁城

1955年,一部奥地利电影《茜茜公主》风靡一时,让世界知道了这位来自巴伐利亚的美丽公主。2017年9月27日,“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隆…

2017-09-30

澎湃新闻

重口味无营养带剧毒,如何拯救孩子的“亚健康”阅读

为何 “亚健康”阅读深受学生欢迎?自然是因为其具备经典著作不具有的“套路”:惊悚猎奇的题材、浅白通俗的文字、单线的叙事结构以及极强的代入感等元素,更容易营造轻松愉悦的阅…

2017-09-29

澎湃新闻

贝都因人:"文明"之外的沙漠传奇

我看到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群体,他们没有等级或特权观念,其社会生活的主要欲求并非财富竞争,而是与人分享;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他们却比我们更富足、更快乐,尤其是,与自然的关系…

2017-09-29

他者Others

苏轼的两个中秋节:人生悲凉 乐观面对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41岁的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官。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苏轼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2017-09-29

铲史官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