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文化

审美边界不断拓展的当代中短篇小说

代中短篇小说的生长,其动力不只来自于跨界或新生的力量,还有更多作家持续在既有写作传统内部发力,深植厚掘,夯实了当代小说的基础。

2017-08-29

文艺报

为何古人有留胡子的习惯?

清朝亡后,经过时代的洗礼,再经过新文化运动的震荡,人们观念变了,男人留须的就少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一变而为新文化,除了一些老人和旧军阀、旧官僚,留胡子的男人已…

2017-08-29

皇帝说史

开学日期演变:中小学为何多在9月1日开学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开端,源于清朝末年的一系列改革。当年,随着越来越多新式学堂的建立,清政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学长及假期等。

2017-08-29

北京晚报

大洋之外、人类之前:破解物种起源的接力赛

我得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洪堡当年在科学界的盛名一无所知,更别提他对南美革命、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新艺术运动和后世环保理念的影响。

2017-08-29

烛下检书

明明是织女被迫嫁牛郎,怎么就变成了追求自由爱情?

相当部分版本中的牛郎和织女的结合并非大部分人如今所知的真心相爱,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门第,娶到“白富美”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

2017-08-29

澎湃新闻

从充饥到品味:“中国式吃饭”的那些年

人选择吃的东西,往往是以“好吃”为标准。只要是好吃,便要千方百计弄到嘴里尝尝。有形容说:有些人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上跑的汽车不吃,水中游的轮船不吃,除此之外,什么都吃。…

2017-08-29

上观新闻

知堂己丑日记的全璧,断句、识字及挖坑与背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那几年,周作人以“精神的食粮”换取鲍耀明提供的“肉体的食粮”,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鲍耀明提出“拟欲借用一下先生的日记”这样的不情之请,周作人竟亦答应。…

2017-08-29

澎湃新闻

中国古典文学里为何常见“登高凭阑”?

诗人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这是登高凭阑文学中沉重的精神内核。所以,杜甫的《登高》以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传百世,并被后人视为古今七律之冠。

2017-08-29

解放日报

新诗:以传统为轴,以时代为本,向着未来赋诗

新诗需要是在敢于拥抱大众、拥抱时代的同时,坚守诗歌的审美。因为流俗的诗,就不再是诗。以传统为轴,以时代为本,向着未来赋诗,面对火热的时代高贵地写作,应该成为诗人面对现实…

2017-08-29

光明日报

当茶叶遇到咖啡:茶文化的政治经济学反思

中国古代的外贸,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体现皇恩浩荡,却没有形成像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政府和民间结合的贸易公司,这样的外贸是不能持久的。

2017-08-29

看历史

程念祺:民国高等小学的历史课教案

时至今日,因为课程安排不同,这本民国时期的高小本国史《教授书》,并不适用于今日的小学。但是,对于今日初中本国史教学,它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2017-08-29

澎湃新闻

全真教是不是很快就垮了?

从游方道士到宫观道士的转变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基本上,在宋德芳、李志常之后的全真教,以修经炼心为主,对政权的威胁降低到了最低。全真教,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怎么能说很…

2017-08-27

北京晚报

人像复原:巴赫、哥白尼、查理三世都长什么样?

1895年,德国学者His最先开展了颅骨面貌复原的实践,复原的对象是著名音乐家巴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复原颅骨的生前面貌,是颅面复原技术应用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2017-08-27

澎湃新闻

中国老男人为什么喜欢保温杯?

尽管非热开水不饮曾经有助于公共健康,现在它却更多只是特殊年代留下的痕迹。吸引 1980 年以后出生人群的,应该是外观和内容都更为丰富的各类商业化饮品,无论他们今后是否变成中老…

2017-08-27

大象公会

相比盗墓小说,真实考古带来的想象力要震撼得多

中国考古历史上,最鲜为人知的出土文物“保护”失败,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定陵的挖掘。它所以得到持续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量文物“发掘即摧毁”。

2017-08-27

烛下检书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