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文化

我们仍不懂莎士比亚的真正价值

英国内战结束后,大批剧院涌现,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成为了剧院的宠儿,戏剧创作也成了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主要方向。与古典文学相比,莎士比亚戏剧的印刷版本在英语创作中有着至高无上…

2017-03-18

中国日报网

读信有什么好看的?《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这让关正文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信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具有独立传播价值,对我们来讲,是技术层面的解决。”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7-03-12

南方周末

“提笔忘字”折射汉字文化困境

移动互联时代,键盘成为沟通工具,“提笔忘字”也愈发常见。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便将目光聚焦在汉字面临的“困境”上。

2017-03-12

中新网

四大古典名著,为什么值得反复阅读

要而言之,四大名著每一部都代表了一个高峰。它们合在一起,就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巨大丰碑。在这座丰碑上,不仅镌刻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向我们子孙后代传递着诗情。

2017-03-09

解放日报

四通八达的诗观

今天是个矿物记忆(硅)的时代,全世界都被装进一个深不可测的网络,可谓“天下归一”;而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界,“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得一察焉以自好”,依然是常态。

2017-03-09

新京报

从爱默生、梭罗到迪拉德,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自然文学

在我看来,迪拉德和自然文学最为迥异的是:她从不写“牧歌”,不追求和谐的纯一,静谧的伟大。相反,她时刻质疑、拷问世界的秩序,做着类似尼采的事业:一个怀疑论者在重估一切价值…

2017-03-06

澎湃新闻

汉语断句琐谈

古代学童入学伊始,首先关注的便是关于句读研习。古人把这一基本功看作是为学之基础、“讲经之先务”。作为一种功力,断句需要古汉语字、词、句方面的修养,甚至需要古代历史文化全…

2017-03-06

光明日报

名句成典范, 下句几人知?

“以文会友”是文人间的寒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以友辅仁”。这是《论语》中曾子的话,“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的本意是君子们通过文化沟通为朋友,再用朋友来互相传达仁…

2017-03-06

深圳特区报

为什么我们只知道海子,为什么会陷入诗歌狂欢

大众对诗歌还是有兴趣与一定鉴赏力的,而大众对通过新媒体炒作走红的草根诗人总是掺杂有一种好奇心与同情心,而最后总又与娱乐之心混合在一起,这就是大众娱乐化时代的一个必然逻辑…

2017-03-02

钱江晚报

这个时代,仍需个性的蝴蝶展翅

“胡适的早期白话诗,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当然显得比较稚气。”但谭五昌认为,评价一位现代诗人,尤其是胡适这样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的现代诗人,就不能这样主观武断了。

2017-03-02

钱江晚报

《红楼梦》在日本:知名度不高,被演绎成推理小说

就这样,《红楼梦》从引入日本、译成日文、出现模仿作品;到日本的《红楼梦》模仿作品返销中国,并出现国人的效仿作品,走过了一个有趣的循环,不失为中日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2017-03-02

澎湃新闻

那些“藏”在电影里的书,你读过几本?

刚闭幕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斩获6项大奖,当人们津津乐道这部热门歌舞片中“向经典歌舞片致敬的89个梗”时,有读者发现了《爱乐之城》 中唯一致敬的一部图书———《…

2017-03-02

文汇报

郎费罗故居观扇:从钱鍾书先生的“怂恿”谈起

多年前读钱鍾书先生的《七缀集》,犹记得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绿壳本。其中有篇“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的文章甚是有趣。

2017-02-28

澎湃新闻

文学大师笔下的春天,令人赏心悦目

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丛花了。我要说是“丛花”;因为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无疑地这就是樱花。

2017-02-28

古今书画

背诗词是国人的标配

时代不同了,我们不求人人都会写七绝、填《满江红》,对经典作品,你要能熟读成诵,并且懂得欣赏其中的妙处,也蛮见才情的。

2017-02-28

南方周末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