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在线阅读文学艺术散文随笔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
作 者: 张志扬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版权说明: 经版权方授权连载试读部分章节,全本请购买正版图书

内容简介

张志扬是中国哲学界真正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学者,他最先提出“存在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创伤记忆”等哲学概念,一直暗暗引领中国哲学思潮的风起云涌,却又抱持独有的清醒独立,堪称汉语思想界最受敬重的书写者。《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包括三本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书中,张志扬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谈他阅读小说和电影的所思所感,彰显其哲学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独特气质,同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学人引导者的一生,可谓罕有而可贵的私人记忆读本。

作者简介

  张志扬,即墨哲兰,1940年生于武汉,1980年进入学界,1994年南迁海南大学,任职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以来,其人为学之属乃既坚守学术个性又不断推进问题者。主要研究方向以“清理西方形而上学马厩”为始:(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的所谓“两级摇摆”成为虚假对立;(2)追踪西方哲学史开端裂隙的“阴影之谷”,由此发掘其演变的“临界思想”资源,着重描述其“偶在”特性并提出非对立同一的悖论式“偶在论”;(3)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机制,(4)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既能审视还原自居“普世价值”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地中海区域以“功能性善”为其属性的“民族文化种性”表现,其向世界推进的“科学进化论”外表是“启蒙主义”实质是“殖民主义”的帝国梦想,又能审视复兴东方民族文化种性之驾驭技术理性或“神性”、或“德性”以救治西方技术化到非人属的物义论倾向。循此以“归根复命”是焉。
目录
正文
序言
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1)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2)
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3)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4)
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5)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6)
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7)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8)
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1)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2)
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3)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4)
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5)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6)
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7)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1)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2)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3)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4)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5)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6)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7)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8)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9)心灵为何焦灼?(1)
心灵为何焦灼?(2)心灵为何焦灼?(3)
心灵为何焦灼?(4)心灵为何焦灼?(5)
心灵为何焦灼?(6)心灵为何焦灼?(7)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1)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2)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3)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4)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5)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6)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7)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8)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9)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10)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11)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12)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13)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14)

读书推荐